



















- 1
- 2
- 3
- 4
- 5
- 6
- 31
在2025 CSCO 指南会上,《结直肠癌诊疗指南》全面更新,强调基于分子分型的个体化治疗策略,特别是针对MSI-H/dMMR与MSS型肿瘤的新型免疫联合方案取得重要突破。王峰教授详解免疫治疗进展、新辅助治疗新路径,以及未来临床研究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清晰指引。
2025年4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和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的《CSCO指南会》在济南隆重召开。此次会议聚集了国内肿瘤领域的权威专家,共同探讨最新临床诊疗指南的解读与实践落地。结直肠癌(CRC)作为全球高发恶性肿瘤,其治疗策略的不断革新尤为引人瞩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峰教授受邀,就《2025 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的核心更新内容进行深入解析,重点介绍基于分子分型的精准治疗进展与前沿研究。
指南亮点一:聚焦MSI-H/dMMR肠癌——双免疫治疗跃升为I级推荐
新版指南在晚期结直肠癌治疗部分的更新中,最大亮点在于对MSI-H/dMMR型肿瘤治疗策略的调整。基于CheckMate 8HW研究数据支持,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的双免疫治疗方案被上调至I级推荐。研究数据显示,该组合较单药治疗显著提升12、24和36个月的无进展生存率(PFS),同时PFS和总生存期(OS)曲线明显分离,凸显其临床价值。
指南亮点二:MSS型肠癌精准免疫突破——POLE/POLD1突变获推荐
针对占比高达95%的MSS/pMMR型患者,指南也进行了关键更新。参照2019年发表于JAMA Oncology的研究及多中心临床数据,POLE/POLD1核酸外切酶结构域致病突变被明确纳入免疫治疗敏感性生物标志物。对于此类人群,PD-1抑制剂±CTLA-4抑制剂三线治疗被列入III级推荐,标志着传统“冷肿瘤”人群在免疫治疗上迈出重要一步。
同时,指南还根据TransMet研究结果,提出对于仅肝转移、RAS/BRAF野生型、无BRAF V600E突变的患者,在严格筛选基础上可考虑肝移植联合系统治疗,这一策略显著提高5年OS率(57% vs 13%),展现出潜在的转化治疗价值。
指南亮点三:三药组合新方案拓宽MSS型免疫治疗边界
王峰教授进一步分享了针对MSS型患者的创新治疗方案:信迪利单抗+西达本胺+贝伐珠单抗三联疗法。该方案来源于中国人群WES数据发现的组蛋白乙酰化异常,结合临床前机制探索,通过HDAC抑制剂激活T细胞功能,并通过抗血管生成药物改善肿瘤微环境。
在CAPability-01 II期临床试验中,该三药组合表现出优越疗效:18周PFS率达64.0%,中位PFS为7.3个月,客观缓解率44.0%,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目前,该方案已进入头对头III期临床阶段,对比标准三线药物呋喹替尼,进一步验证疗效和生存获益。
指南亮点四:新辅助治疗前景广阔——NeoShot研究引发关注
对于可切除MSI-H/dMMR结肠癌,NeoShot研究引入IBI310联合信迪利单抗作为新辅助治疗方案。Ib期研究显示,该联合治疗在pCR率(80.0% vs 47.7%)方面显著优于单药方案,且安全性良好。目前该研究已完成期中分析,达成主要终点,有望推动该方案进入指南,并助力部分患者实现“临床治愈”。
同时,王峰教授指出,新辅助免疫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最佳治疗周期、cCR患者手术豁免评估及长期生存数据缺乏等,未来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与指导。
公众号“学术时间”、“原点医生”及网站“学术时间”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来源注明为“学术时间”或“原点医生”的内容版权均属坐标原点公司所有,授权转载时请注明来源。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