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 2
- 3
- 4
- 5
- 6
- 31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徐望红教授团队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海泉教授等合作,基于上海市浦东新区320万居民数据,揭示了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LDCT)在肺癌筛查中的过度诊断问题。研究发现,女性肺癌患者的过度诊断率高达50%,尤其是肺腺癌患者。研究呼吁更新筛查指南,优化结节管理策略,以平衡LDCT筛查的利与弊。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LDCT)作为早期筛查工具,显著提高了肺癌的早期检出率。然而,LDCT的高灵敏度也带来了过度诊断的风险,尤其是对女性患者。过度诊断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还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治疗。本研究通过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320万居民的数据,量化了LDCT筛查中的过度诊断问题。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研究基于2002~2020年上海浦东新区癌症登记数据,覆盖321万常住居民,纳入46,978例肺癌新发病例和34,475例死亡病例。研究采用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SR)和死亡率趋势分析,结合多阶段致癌理论模型,量化了LDCT筛查导致的过度诊断规模。
核心发现
发病率与死亡率的矛盾
女性肺癌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从2011年的19.20/10万人激增至2020年的47.69/10万人,增幅达148%,而死亡率从15.93/10万人降至13.16/10万人。男性发病率微增,死亡率下降趋势平缓。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晚期肺癌发病率并未显著下降,提示大量惰性肿瘤被检出。
女性成为过度诊断的“重灾区”
女性肺癌患者的过度诊断率从2011~2015年的22%飙升至2016~2020年的50%,总体过度诊断率为40%。相比之下,男性过度诊断率仅为-2%。88%的女性肺腺癌病例为过度诊断,而男性这一比例为17%。
肺腺癌:过度诊断的核心靶点
肺腺癌占女性新增病例的85%~89%,其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从2002-2005年的6.7/10万人猛增至2016-2020年的31.4/10万人。肺腺癌多为惰性生长,LDCT易检出微小结节,但部分病灶可能终身无症状。
筛查普及与技术扩散的双刃效应
设备增加与筛查对象泛化
2011-2015年,中国CT扫描仪数量增加至6,401台,企业体检和筛查项目广泛覆盖。然而,筛查对象泛化至低风险人群(如年轻人、女性和非吸烟人群),导致“健康人”被过度标签为患者。
年龄与性别差异
超过70%的过度诊断发生在50岁以下的女性中,而30%以上的过度诊断发生在35岁以下的年轻男性中。75岁以上的男性由于筛查机会较少,存在诊断不足的问题。
寻找筛查的“黄金分割点”
更新筛查指南
研究建议调整筛查范围和间隔,特别是对低风险人群(如不吸烟或吸烟量有限的女性)减少筛查频率。
结节管理革新
对纯磨玻璃结节(GGO)实行“观察等待”策略,监测其生长速度。对于筛查出的早期腺癌,应根据恶性肿瘤的自然生长史和患者的预期寿命确定手术时机。
研究局限性
过度诊断估计的假设性
过度诊断的估计基于特定假设,可能低估了实际过度诊断率。
数据完整性与建模方法
癌症登记数据的完整性可能影响过度诊断的估计准确性,建模方法需进一步改进。
前置时间偏差
LDCT的前置时间偏差(从肺癌检测到症状发展之间的间隔)可能影响结果解释,但女性发病率的全面升高表明前置时间偏差的影响有限。
小结
随着LDCT的广泛应用,肺癌过度诊断已成为临床和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中国亟需改进筛查指南,优化结节管理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LDCT筛查的益处,减少过度诊断的风险。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高危人群的精准筛查策略,平衡技术进步与医学伦理。
公众号“学术时间”、“原点医生”及网站“学术时间”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来源注明为“学术时间”或“原点医生”的内容版权均属坐标原点公司所有,授权转载时请注明来源。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